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丰富、深刻的认识世界和实现自我认知。 在方法论上,好的教育能培养一个人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简介: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列入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
教育溯源:
1)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2)西方“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正轨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教育本质: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显而易见,文化教育在增强个体的选择特性方面具有工具的意义。教育者把前人与对象界进行斗争的经验概念化、知识化,并把它们传授给个体。个体在还没有介入所指对象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关于对象的意识。个体是准备进入这些对象,还是另选对象?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已经给他们作出了回答。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义务教育: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虽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经过两年的过渡,中国已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学制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和“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但这些地区目前也正在抓紧实现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过渡。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想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中学的时候老师问你们知道英语的字母叫什么么?同学们表示不是“英文字母”么?其实如果从语言学意义来讲,英文字母就是“拉丁字母”,而且不仅仅英文字母是“拉丁字母”,法国、德国、意大利甚至土耳其、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包括我们的汉语拼音,这种A、B、C本身就是拉丁语的“拉丁字母”。
先说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在学英语的一开始肯定都会有类似的疑惑,那就是英语为啥不能和汉语一样通过基础字来组词,比如“看”明明是“see”,但和“看”有关的词怎么就都有“vis(d)”,“说”是“say”但和说有关的词怎么总有“dict”,和写有关的词怎么总有“scribe”而不是“write”,而听是“hear”但是相关词往往又带有“audi”
这里关于“原始印欧语”的概念我就暂时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回答——(安森垚:世界各地语言有哪些匪夷所思的同源词?)总之就是欧洲以及亚洲的诸多语言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源头“原始印欧语(PIE)”,如果单纯从上面的那个谱系我们会发现,英语同德语都是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西支的语言,按理说应该算是亲兄弟了。而拉丁语顶多算是和英语有一个爷爷,而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都是一个被称为“通俗拉丁语”的语言演变分裂出来的。
如现在英语的看是“see”,这个来自古英语seon, 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 sehwana。然而目前英语和看有关的词汇,却很少来源于他们自己的see,而是来源于拉丁语的vid,如video(拉丁语看的第一人称陈述式)就成为录像、视频。Visit(参观)就来源于拉丁语看的过去分词vis加上名词后缀it,而视力、视觉vision也就是换了个抽象名词后缀-ion而已。
类似的“听”,英语的hear本来是源自原始日耳曼语*hauzjan 的,而目前的德语是 h?ren。然而在英语中和听有关的词汇大量都是拉丁词源的——audi,和video一样,audio作为听的第一人称陈述式,在英语里也是听觉的意思,而audit是审计、旁听的意思,audience 表示听众,auditorium 是礼堂、讲堂(orium源自拉丁语表示地点的后缀)。
那么我们在接下来看英语的说“say”,本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 sagjanan,如今的德语是sagen,然而英语中和说有关的词,出现大量的“dict”,这个本来源自拉丁语动词“宣讲“——dicere的动名词形式dict,这个相关的词汇就太多了, 如 dictate (dict 动词后缀ate)听写、命令 ; 加名词后缀-ion的dictation 、独裁者dictator 、预言predict (表示先前的前缀pre dict), 指示indicate ,当然还有字典 dictionary ,原意是“书写语言的载体”。
同样还有英语里的写write,这个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writan,然而在英语里却有大量源自拉丁语的scribe表示此意,如 inscribe (题写、铭刻); manuscript (手稿); describe (描述)等等,我们会发现,就连人类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英语除了基础词都受到了大量的拉丁系语言的影响。
然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咋回事呢,只有接触过欧洲史的,你会发现那真是言必谈及古希腊,实际上古希腊作为欧洲东南一个埃及、两河催生出来的高度发达文明,确实称得上是文明之源,要说日耳曼人还在老家北欧和猪住在一起的时候,人家都开始寻找宇宙和人生的深邃了。
所以全盘接手欧洲最先进文明的罗马,可以说是文化、军事、经济能力都势不可挡,拉丁语自此成为可以和希腊语并驾齐驱的,拥有大量哲学、自然、文学词汇的“高级语言”,甚至拉丁语自己本身就有大量的希腊语借词,可谓是武装到牙齿了。
随着神人凯撒的出现,这兄弟把西北边凯尔特人的最大根据地高卢(现法国)占领,罗马领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一群从北欧南迁的野蛮存在,在凯尔特人口中被称为ger-mani(临近的人)的族群却让后来的罗马没占到什么便宜,至此之后,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几百年的恩怨纠葛就开始了
其实就连中国也是一样,《诗经》、《史记》无非也是当年的口语白话,然而随着口语的迅速变迁,这种相对稳定的古语也是我们创造大量新词的源泉,就像你说“洗面奶”“养颜”总不能说“洗脸奶”、“养脸”不是?文言文从新文化运动之后使用的也并不多了,但是为啥还是不能取消文言文教育,毕竟这个是汉语的灵魂啊。
然而你英语再厉害,那不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是。而且我说到这里你也会发现,知道为啥人家欧洲人动辄会那么多语言,而我们背个GRE,总感觉那些学术词汇一脸抓瞎了吧。
其实这个就是学习古典语言的意义啊。不过还是比起日本人,英国人还是蛮幸福的,毕竟拉丁语作为和日耳曼系语言同源的存在,其实是有着很好玩的内在转化规律的,然而日本人可就是面对着和自己核心词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汉语了。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播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
人在其中,慢慢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教育语源: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本文来自作者[涵云]投稿,不代表凌吾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0517kq.com/news-lingw/8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凌吾号的签约作者“涵云”
本文概览: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丰富、深刻的认识世界和实现自我认知。 在方法论上,好的教育能培养一个人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简介: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
文章不错《你对教育的看法》内容很有帮助